香港的照顧政策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為核心,有照顧需要的長者會以家庭照顧為主軸,輔以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目標是優先支持長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安享晚年[1],這亦符合長者意願。不過,這意味主要照顧責任落在家庭成員上。隨著本地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居家照顧者的責任和壓力預期會愈來愈大,為照顧政策帶來不少挑戰。
事實上,近年社會接連發生照顧者的悲劇[2],引起廣泛關注。照顧關係是雙向與互動的,在滿足照顧者的需要時,也要關注被照顧長者的感受及想法。不過,現時有關照顧雙方的研究不多,未能整合一幅較全面的照顧圖畫;特別是照顧雙方的互動,彼此能否有相近的想法和期望,均直接影響兩者的關係[3]。如果雙方的關係不好,則有機會令大家步向情緒崩潰或放棄狀態[4],導致偏離政策目標的原意。
為此,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訪問照顧者和被照顧長者,以及相關專家學者,旨在從照顧雙方的視角,了解彼此的想法、困難及期望,並探討他們在居家及社區的生活與支援;冀就優化相關照顧政策及服務措施上,提出可行建議。
[1]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2023)。《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網址: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3/tc/p118.html;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2023年10月9日)。〈實現居家安老的政策和便利措施〉。網址︰https://www.legco.gov.hk/yr2023/chinese/panels/ws/papers/ws20231009cb2-876-3-c.pdf
[2]香港01。(2024年8月7日)。〈觀塘照顧者雙屍|母子雙亡 今年第5宗照顧者悲劇 以老護老佔4宗〉;香港文匯網。(2024年8月7日)。〈屯門智障兒伴屍再揭照顧者悲劇 社福界促設「高危照顧者名冊」。
[3]尤偉哲。(2009)。〈家庭照顧者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影響生活滿意度之研究〉。網址︰https://doi.org/10.29536/LAYDGG.200912.0079
[4]香港理工大學。(2022年5月)。〈香港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及支援顧問研究〉。網址:https://www.lwb.gov.hk/tc/other_info/2.%20Carer%20Study-Main%20Report%20(Chi)_2022.05-r.pdf
點擊以閲讀更多
研究背景
香港的照顧政策可追溯至1977年的《安老服務綠皮書》[1],發展至今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為核心,優先支持長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安享晚年[2]。因此,有照顧需要的長者會以家庭照顧為主軸,輔以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意味主要照顧責任落在家庭成員上。
根據統計處,全港有約33萬名需要長期照顧的長者[3],另有約16.4萬名無酬照顧者[4],當中關係多為緊密親屬,如配偶、父母與子女[5]。另社會服務聯會的調查估算,本港有高達112萬名照顧者,四成或以上的照顧者需承擔照顧長者的責任,當中亦不乏「以老護老」[6],對其心理壓力、情緒和體力等有更大考驗[7]。隨著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居家照顧者的壓力預期會愈來愈大,令「居家安老為本」的政策帶來不少挑戰。
雖然「居家安老」政策最初以被照顧者為主體,至近年政策焦點逐漸擴展至照顧者的層面。照顧雙方關係密切,無論主體是那一方,政策均為互助互惠。可是,近年社會接連發生照顧者疑不堪壓力而導致的倫常慘劇[8],反映照顧者因長期承擔責任而身心俱疲所帶來的影響。不少調查也指出照顧者承擔高度壓力,甚至出現情緒警號[9]。令人不禁思考現時的照顧政策能否有效應對居家照顧的需要。
事實上,照顧雙方存在照顧依賴的關係,情緒壓力也是互相影響的。在關注照顧者需要的時候,被照顧長者的想法又會否被忽略?有部分長者在照顧過程中會產生負擔感、痛苦,以及自卑感,擔憂自己成為照顧者的負累。這些負面的想法也會對照顧者構成一定的壓力。當中我們如何深入了解他們微妙的互動關係,並能否協助改善溝通,值得深入了解。不過,現時有關雙方關係的研究不多,需要更多數據以整合一幅較全面的照顧圖畫。
此外,「居家安老」政策要有效發展,社區支援及配套則十分重要。可是,現時社區照顧及院舍資源及人手短缺[10],難有效擔當後援角色,令部分居家照顧家庭感無助。在社區設施及配套方面,雖然本港已引入「傷健共融」的概念,但似乎仍不足以應付被照顧長者的需要[11]。社會各界宜從照顧雙方的角度優化社區的支援及設施。
因此,本研究旨在從照顧雙方的視角,透過在照顧過程中的互動關係,了解雙方對照顧的想法、面對困難,以及期望,並探討他們在居家及社區的生活與支援,冀就優化相關照顧政策及服務措施上,提出可行建議。
是項研究以質性方法,於2025年5月16日至6月13日期間進行訪問,透過香港青年協會的網絡及相關機構,以滾雪球方式,成功邀得36名受訪者,其中包括18名年齡介乎28至72歲的照顧者,以及18名年齡介乎67至94歲的長者。另與6位專家進行專訪。
[1]勞工及福利局。(2021年12月19日)。〈安老服務的進展:社區照顧服務〉。網址:https://www.lwb.gov.hk/tc/blog/post_19122021.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2023)。《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網址: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3/tc/p118.html;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2023年10月9日)。〈實現居家安老的政策和便利措施〉。網址︰https://www.legco.gov.hk/yr2023/chinese/panels/ws/papers/ws20231009cb2-876-3-c.pdf
[3] 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主要結果》。網址:https://www.census2021.gov.hk/doc/pub/21c-main-results.pdf
[4] 無酬照顧者指沒有薪酬但需要照顧長期病患、殘疾、年長或年幼的親人或其他人士,照顧者多是家人。(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主要結果》。網址:https://www.census2021.gov.hk/doc/pub/21c-main-results.pdf)
[5] 香港家庭福利會。(2021年11月10日)。〈照顧者家庭幸福的情況〉。網址:https://www.hkfws.org.hk/assets/files/reserch_reports/20211110-family-wellbeing_executive-summary_final.pdf;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21年8月)。〈《照顧者喘息需要研究》調查結果報告〉。網址:https://www.hkcss.org.hk/upload/pra/照顧者喘息需要研究_調查結果報告.pdf
[6] 社聯曾向552名照顧者調查,當中189位5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正在照顧其父母及伴侶,而68位35至54歲的受訪者正在照顧父母。(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22年10月12日)。〈同行分擔照顧責任〉。網址:https://www.hkcss.org.hk/同行分擔照顧責任/)
[7]香港紅十字會。(2023)。〈健康自家管:「以老護老」〉。網址:https://www.redcross.org.hk/tc/content/6476.html;智富雜誌。(2024)。〈以樂齡科技應對「以老護老」的挑戰〉。網址: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821414/以樂齡科技應對「以老護老」的挑戰
[8]香港01。(2024年8月7日)。〈觀塘照顧者雙屍|母子雙亡 今年第5宗照顧者悲劇 以老護老佔4宗〉;香港文匯網。(2024年8月7日)。〈屯門智障兒伴屍再揭照顧者悲劇 社福界促設「高危照顧者名冊」。
[9]生命熱線。(2025年4月6日)。〈護老者照顧壓力調查報告發佈會〉。網址:https://www.sps.org.hk/ArticlePage.aspx?id=311;香港理工大學顧問團隊。(2022年5月)。《香港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及支援顧問研究主要報告》。網址:https://www.lwb.gov.hk/tc/other_info/2.%20Carer%20Study-Main%20Report%20(Chi)_2022.05-r.pdf
[10]勞工及福利局。(2022年4月3日)。〈院舍人手不足:不爭的事實〉。網址:https://www.lwb.gov.hk/tc/blog/post_03042022.html
[11]香港理工大學。(2022年5月)。〈香港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及支援顧問研究〉。網址:https://www.lwb.gov.hk/tc/other_info/2.%20Carer%20Study-Main%20Report%20(Chi)_2022.05-r.pdf;香港基督教服務處。(2022年5月)。〈深度分析:人人期望可達到的友善社區〉。網址:https://www.hkcs.org/tc/newsletter/csvoice-issue015/analysis
研究主要討論
1. 本港安老政策以「居家安老」為主,鼓勵長者由家庭照顧,政策方針雖符合普遍長者的心願,惟人口高齡化及家庭結構轉變,實行上遇不少挑戰。近年照顧者的困境開始備受關注,反映理想與實踐存落差。
2. 居家照顧是一場持久的挑戰。照顧者往往在毫無準備下開始承擔照顧責任,不論在知識、技巧、身心方面均須快速適應。研究顯示不少照顧者更會犧牲工作、休息和社交,長期承受壓力。
3. 照顧政策關乎被照顧的長者與照顧者,理想的照顧關係為雙方互動良好,互相理解、達至如「共舞」的默契。現實中雙方常出現矛盾及步伐不一,情緒與壓力互相影響,令照顧關係緊張。
4. 要讓居家照顧充分發揮效用,社區設施及服務支援不可或缺。現時不少居家及社區設施未達友善程度,長者在生活、求診、交通等方面均遇到障礙。就「以人為本」的方向改善社區支援及配套設施,值得關注。
5. 面對人口老化,樂齡科技的應用有望減輕照顧壓力,並提升照顧質素。大部分照顧雙方對科技存誤解,擔心難以使用、失去自主或缺乏人情味等,令樂齡科技未能廣泛融入家中。
6. 照顧雖來得突然,其實可預早準備。安老問題部分源於早期缺乏規劃,隨安老政策漸走向更自主,社會大眾宜提升對自主安老的認識與規劃意識,以應對未來人口挑戰。
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