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年精神健康助職場適應

青年創研庫 75
「社會民生」專題研究系列 —— 提升青年精神健康助職場適應

香港年輕一代的情緒和精神健康近年響起警號,各界高度關注。不過,正當社會目光放在年齡較輕的青少年身上時,往往忽略從學校過渡至社會工作的青年群組,他們既要面對工作、人際和環境變化等因素,亦要適應身分轉變,使他們感到相當壓力和困擾,甚或影響個人精神健康。事實上,香港早已被評為高度競爭的城市,工時長、壓力大已經成為常態,更影響上班一族的精神健康狀況;對剛進入職場的青年的影響尤甚,可是精神健康議題在職場常被視為禁忌,有需要人士不會主動求助,也不知從何求助,亦可能因無法接受自己患病而卻步。

因應上述背景,本研究旨在了解本港青年從校園過渡至職場的適應、對尋求協助的看法,以及參考其他地區的服務經驗,並就本港在職青年的獨特需要,提供可行建議。

 

20240515_HKFYG_1a

發布文件


點擊以閲讀更多

1

研究背景

香港年輕一代的情緒和精神健康近年響起警號,各界高度關注。不過,正當社會目光放在年齡較輕的青少年身上時,往往忽略從學校過渡至社會工作的青年群組,他們既要面對工作、人際和環境變化等因素,亦要適應身分轉變,使他們感到相當壓力和困擾,甚或影響個人精神健康。

海外有學者提出成年初顯期[1] (Emerging Adulthood)的概念,指18-29 歲的青年踏入過渡及人生新階段,會為他們帶來不同面向的壓力,他們屬獨特的過渡階段,值得社會投入資源提供適切服務。

事實上,香港早已被評為高度競爭的城市,工時長、壓力大已經成為常態,更影響上班一族的精神健康狀況;對剛進入職場的青年的影響尤甚。可是,精神健康議題在職場常被視為禁忌,有需要人士不會主動求助,也不知從何求助,亦可能因無法接受自己患病而卻步。有研究指出,本港18 至30 歲青年中,有相當比率呈現焦慮、抑鬱及壓力症狀[2],這階段正是在職青年的成年初顯期,如何把握這關鍵時期,幫助青年培養應付壓力的柔韌力,提升精神健康,從而減低患上精神病的風險至關 重要。

因應上述背景,本研究旨在了解本港青年從校園過渡至職場的適應、對尋求協助的看法,以及參考其他地區的服務經驗,並就本港在職青年的獨特需要,提供可行建議。

[1] 在職青年 (18 至29 歲之間) 正處於充滿變化的成年初顯期 (emerging adulthood),身處過渡階段 (transitional period) 的他們傾向認為自己既不是青少年也不是成年人,而是介乎兩者之間 (feeling in-between)。

[2]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新聞稿 (2022 年4 月24 日)。<疫情加劇精神健康危機及病發率 善用網上支援服務 守護後疫情時代情緒> 網址: https://www.bokss.org.hk/content/press/276/refresh_press_release_final_.pdf

2

研究主要討論

  1. 青年從校園過渡至職場,正處於成年初顯期,面對身分的轉變和職場的挑戰,為他們帶來壓力。若壓力沒有得到適當處理,這對個人身心健康以至整體社會,將帶來長遠影響。
  2. 研究發現,校園至職場的適應期約需2 至6 個月不等。青年個案表示剛進入職場時,期間出現如焦慮、不安、失眠、情緒性進食等情況;另分別逾三成受訪青年則表示在不同適應上都感到壓力。意味進入職埸首6 個月是關鍵時期,若能提供針對性支援,有助順利過渡。
  3. 職場上面對壓力是常態,關鍵在於如何應對壓力。受訪青年認為「財務」、「個人發展及前途」和「工作」為主要壓力來源;逾五成傾向同朋友傾訴來減壓。青年個案則認為適當的運動、足夠的休息、接觸大自然,或是與朋友聊天,都能幫助減壓。
  4. 半數受訪青年認為職場對精神病患的接納程度較低。而青年個案則表示,即使患有情緒問題,也不敢向同事或上司提及,擔心影響個人發展。反映職場精神健康問題是禁忌。
  5. 個人是否願意尋求心理健康服務受著不同因素影響,包括擔心被人標籤或歧視、不接受自己有情緒/精神問題,以及對相關服務的不認識。另方面,網上視像、私隱度高、可負擔收費、可達性、認知度、去污名化等服務特點,相信能鼓勵有精神健康需要的青年,尋求服務。
  6. 政府、企業及員工協作,推動有關精神健康的職場友善措施,不但有助紓緩在職人士的工作壓力,亦有助提升員工的工作表現,促進整體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能廣泛影響社會對精神健康議題的重視。
3

研究建議

  1. 延伸大專院校輔導服務至有需要跟進的青年,覆蓋期為半年,並拓闊職業跟進服務,涵蓋情緒健康評估。
  2. 推出「青年心理健康服務券」先導計劃,為18-29 歲青年提供3 次免費心理輔導服務。
  3. 鼓勵企業訂立心理健康(Wellness Day),以展現企業對員工身心健康的關注。
  4. 共創包容文化,積極推動職場精神健康,並開拓渠道聆聽青年員工聲音,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

研究撮要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