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參與制服團隊看青年培育

從參與制服團隊看青年培育

青年創研庫 80
「青年發展」專題研究系列 —— 從參與制服團隊看青年培育


各地不乏青少年制服團隊,致力培育年輕一代。在本港,青少年制服團隊有一定歷史。目前,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的民間制服團體有11個,保安局各紀律部隊和輔助部隊青少年制服團隊有8個;兩者青年會員共約28萬名。


現屆特區政府尤重青年發展,在首份《青年發展藍圖》中提到鼓勵更多青年加入制服團隊。參與制服團隊向來是青年的課外活動之一。隨社會轉變,加上政府愈見重視推動制服團隊發展,究竟年輕一代對參與制服團隊有甚麼取態和期望?其青年培育工作如何更有效地回應新生代的需要?


是項研究旨在從青年視角,了解本地青年參與制服團隊的最新概況,並透過掌握他們的參與取態和當中的體驗等,探討對促進青年發展的作用,冀就如何更有效地善用這平台以促進未來的培育工作,提供可行建議。

 

1a_20241111_HKFYG

發布文件


點擊以閲讀更多

1

研究背景

各地不少民間組織和政府部門都設有青少年制服團隊;雖然各團隊的使命不同,一般認為透過參與制服團隊,有助提升青年的自信、紀律、領導力、團隊合作和服務社會等特質,是培育良好公民的重要平台。

在本港,青少年制服團隊有一定歷史。發展至今,獲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的民間制服團體,以及保安局各紀律部隊和輔助部隊青少年制服團隊合共有19個,青年會員共約28萬名。

現屆特區政府尤重青年發展,在首份《青年發展藍圖》中提到鼓勵更多青年加入制服團隊,作為全人發展其中一項措施。

不過,本港社會以整體制服團隊為研究主軸或從年輕一代發展角度的研究相對缺少。從網上資料搜尋所見,較相關的研究是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版1;有關研究距今接近30年。

參與制服團隊向來是青年的課外活動之一。隨社會轉變,加上政府愈見重視推動制服團隊發展,究竟年輕一代對參與制服團隊有甚麼取態和期望?其青年培育工作如何更有效地回應新生代的需要?

是項研究旨在從青年視角,了解本地青年參與制服團隊的最新概況,並透過掌握他們的參與取態和當中的體驗等,探討對促進青年發展的作用,冀就如何更有效地善用這平台以促進未來的培育工作,提供可行建議。

1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1996。《制服團體與青少年成長》青少年制服團體服務成效研究報告。

2

研究主要討論

  1. 本港青少年制服團體歷史悠久,並致力培育青年,為促進青年成長的重要平台,於培育青年實踐良好公民亦有一定角色;其在這些方面的努力和貢獻,值得肯定。
  2. 一成六受訪青年表示目前是制服團隊隊員,三成九則曾經是隊員;上述有參與過的受訪者中,不少認為最大得著是拓闊視野。有受訪個案在參與當中發掘了個人優點。有受訪專家認為制服團隊能讓青年探索和展現個人潛能,為青年提供不一樣的體驗。
  3. 大部分有參與制服團隊體驗的受訪青年認為當中的活動和訓練能達到其個人目標,程度平均為7.3分,屬調查所設5分一般水平之上。不過,有個案反映日常可以實踐所學技能或服務社群的機會不多。
  4. 本港青少年制服團體的發展主要面對兩大挑戰:(一)市民大眾未必掌握制服團體的具體培育工作和對社會的貢獻,部分家長認為子女只需專注學業;難免影響團隊收生(二)其培育工作有不少由義務導師和青年領袖分擔,他們多數是退役隊員,帶有傳承精神,但需要投放較多時間與心力,不利於在職人士尤其是青年持續參與。
  5. 分別有三分一及近四分一受訪青年認為,發展本港青少年制服團隊的主要挑戰是市民對制服團隊認識不多,或家長缺乏動機鼓勵子女參加。有受訪專家認為制服團隊須思考如何持續和有效向社會展現他們對整體社會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6. 團隊不少的培育工作由義務導師和青年領袖來分擔,他們多數是退役隊員,對團隊有傳承的心志;惟基於現實生活考慮,例如升學或發展個人事業等,他們在這方面的熱誠不容易延續。
  7. 有最多受訪青年期望制服團隊能進一步促進青年在技能提升方面的發展。有受訪專家指新生代有職涯規劃概念,制服團體可豐富學員這方面的體驗;青年培育工作需要資源,制服團體亦可從資源共享角度互相借力和協作,有助資源發揮更大效用,讓更多青年受惠。
3

研究建議

  1. 「青少年制服團體日」恆常化,提升制服團體與社會的聯繫。青年培育工作有賴各方共同努力,而市民對有關工作的認識和認同會事半功倍。特區政府曾聯同多個制服團隊不定期舉辦青少年制服團體日。是項研究反映,有相當比率受訪青年視市民對制服團隊認識不多為發展本港制服團隊挑戰之一。研究建議「青少年制服團體日」恆常化,並在當中透過以下舉措,提升制服團體與社會大眾的聯繫。
  2. 設立本港青少年制服團體發展平台,聯繫各制服團隊,促進協作和資源共享。
  3. 豐富青少年制服團隊的培育工作,融入職涯規劃元素,進一步發揮制服團隊培育青年全人發展的角色。
  4. 優化專章訓練以提升效能感,並加入公益元素,深化獎章意義。

活動照片